<ruby id="zdset"></ruby>
<cite id="zdset"></cite>

        1. 邛崍美術館:相對建筑

          邛崍,隸屬于成都市,巴蜀四大古城之一,在2300多年的發展中,城址未變、文化相傳、生生不息。近年來,邛崍市采取片區開發模式,以文脈巷復興項目為示范,大力實施城市更新工程,同時為了將臨邛古城的文韻古脈傳遞出去,吸取外來的藝術文化,帶給邛崍人民對藝術更高的追求。我們有幸在臨邛古城文脈片區內建造邛崍市的第一座美術館,邛崍美術館。因獨特的屋面造型,重巒院成了我們給邛崍美術館起的昵稱重山無蹤跡,飛來一片悠。通過重巒悠遠讓建筑被看見,在走近建筑時能感到年代的悠然,走進空間后得到內心的沉浸與閑適,進而感受到文化的脈絡以及藝術的熏染。

          存在建筑-建筑攝影-4.jpg


          存在建筑-建筑攝影-17.jpg


          存在建筑-建筑攝影-19.jpg

          我們從當地的居民聚落形態中抽象出兩坡式屋面,運用重疊和連接關系,同時利用周邊的山體進行對稱折疊,使各個屋面直接重疊、連接在一起,形成了重巒的屋頂造型,與居民肌理保持一致。因為建筑體量小,所以屋面之間體量相當,沒有任何一個屋頂處于絕對支配的地位,使建筑更加整體簡潔。

          存在建筑-建筑攝影-8.jpg


          存在建筑-建筑攝影-3.jpg


          存在建筑-建筑攝影-6.jpg

          我們繼續以街巷肌理的延續、建筑風貌的重建、繁庶臨邛的情景再現為路徑進行設計。首先,以傳統的圍合院落作為建筑原型,將建筑體塊抬高,得到一層的架空空間,擴大院落,來解決場地狹小,難有舒適的庭院尺度的問題。之后,引入傳統民居木板門的立面形式,形成可開閉的界面,作為街道公共性和庭院私密性的過渡,豐富空間層次。最后將組合成的重巒屋頂覆上,希望營造一種城市山居的藝術文化氛圍。然而,建造的技術是限定的,為保持建筑形態所要傳遞的完整性,外立面采用雙層墻結構,屋面采用折梁形式,實現了墻體的厚重感和屋頂的層疊起伏,同時致敬傳統古建結構美學。

          存在建筑-建筑攝影-24.jpg


          存在建筑-建筑攝影-9.jpg


          存在建筑-建筑攝影-20.jpg

          外立面以現代材料搭配傳統元素,形成新舊對比,希望產生一種時光交疊的體現。首層采用可開啟的重竹比擬民居木板門,呼應自然,過濾照向室內的光線,溫暖空間。二層建筑外墻雜砌回收的青磚,延續傳統元素;同時,三面玻璃幕墻朝向巷道與東西廣場,結合凹入的水刷石墻面,聚焦視線;北面與周邊建筑距離較近,設置了混凝土花窗格,點綴立面形態。屋面以小青瓦覆蓋重巒,形成層疊起伏的屋面。青磚肌理,重竹格柵,小青瓦覆頂共同延續古城的人文古韻。

          存在建筑-建筑攝影-22.jpg

          內部空間上,以庭院為核心,組織功能單元。一層靠內側為后勤輔助用房,其他臨界部分及二樓均可作為美術館展示空間,給予藝術充足的發散空間。室內團隊以山形水意作為整體設計概念,與建筑方案相呼應,內外空間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統一。同時,室內運用較多的現代材料,歷史的文明與文化的印記在空間中交流,產生新的化學反應。

          存在建筑-建筑攝影-14.jpg


          存在建筑-建筑攝影-12.jpg


          存在建筑-建筑攝影-10.jpg

          邛崍美術館的建成,在邛崍植入了新的城市功能,作為歷史記憶的載體和藝術文化傳播的空間。我們希望文脈坊能在某種程度上繼承發展傳統街巷的空間之美,同時在未來能引導和承載當地人們更美好的生活,如此方不枉拆除這一大片老城區內的歷史文化街區,吸收外界精神營養,激發內在文化底蘊,慢慢沉淀出自己古今交融的文化。

          相對建筑_攝影.jpg

          分享文章,請標明來源: http://www.shunerjd.com/xuni/1182.html
          免責聲明: 圖片內容來源網絡,本網站對作品圖片的版權未作證實,對作品的原創性、真實性不作保證,也不承擔由此產生的法律責任。如對作品版權有疑議,請及時與我們電話聯系:400-035-0358 進行刪除.

          時間 - 2021年12月26日

          作者 - 展廳設計

          閱讀量 : 807

          上一篇: 紹興黃酒小鎮會客廳:gad

          下一篇: 云臺冰菊展陳:羅宇杰工作室

          返回
          精品国产麻豆免费人成网站